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百科 > 大学 > 高职院校 > 正文 >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精选三篇

来源:高职院校 日期:2022-08-16 浏览:

【www.altdl.com.cn--高职院校】

构建,汉语词汇。注音:gòu jiàn,建立(多用于抽象事物):~新的学科体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精选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

  [摘要]我国高职教育已蓬勃发展起来,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高职院校政策与实践指向的重点和热点,构建有效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出现,为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改进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新的分析方法。

  [关键词]和谐发展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作者简介]温(1968-),女,重庆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贸易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会计学。(重庆401120)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15-0029-02

  一、引言

  我国高职教育已蓬勃发展起来,规模的增长必然带来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培养目标、教学方式等一系列的深刻变化。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验看,数量的增长不等于质量的提高,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都经历了“数量增长―质量下降―控制数量―提高质量”的发展过程。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已把构建高等院校内部的质量保障体系视为解决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促进的根本路径。

  从某种程度上看,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不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而是被动扩大内需进而采取的发展措施”,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教育经费和师资、实训设施、生源等教育资源的有限性,高职院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难以满足人们对高职教育的期望;加上受精英式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显露出来,教育质量风险凸显。相比于精英教育阶段的巨大落差,教育质量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对高职院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质疑。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成为高教政策与实践指向的重点和热点,构建有效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教育质量及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

  1.高职教育质量。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教育质量是一个极具争议的概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导致对教学质量的不同理解和把握。”我国《教育大辞典》把教育质量界定为“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①著名教育家潘懋元认为,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②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M.Juran)从用户的使用角度出发,把质量的定义概括为产品的“适用性”(fitnessforuse),即“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地满足用户需要的程度”③。归纳起来,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教育质量就是利益相关者对高等教育服务和产品的满意程度;二是教育质量就是教育所提供的成果满足教育目标体系所规定标准的程度。

  笔者认为,教育质量是学校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所产生的结果及其结果满足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需要程度的程度。高职教育质量主要表现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教学服务满足学生需要和促进学生发展的程度,以及对相关利益者的诉求的满足平衡程度。

  2.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高职教育质量受高职教育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的制约,也受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国家和政府有关教育教学的政策法规,经费投入,生源规模与智能结构及水平,社会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认同程度,地区经济、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学生家庭所在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状况,家长受教育程度与家庭的学习氛围等。内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高职院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特色,师资队伍规模、结构与水平,课程设置状况,实习与实训设施与效果,教学管理等。在这些要素中,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教学管理是影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三、构建有效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近年来,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改进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分析方法,使得高职院校重新审视已有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并付之以新的内容。

  1.理念――利益相关者和谐发展。对高职教育质量而言,与利益相关者合作非常重要,高职院校应该寻求建立和加强与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并采取必要的行动,这也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全员参与”和“与供方互利的关系”的原则相符。第一,外部利益相关者:政府、行业企业、家长、校友、媒体、社会公众、中介等,其中政府、企业是关键利益相关者。对于外部利益相关者,首先,高职院校应树立追求利益相关者整体利益最大化的理念,对关键利益相关者的诉求进行系统性考虑,并以协调的方式去满足其诉求,开创一种互为支持的基础,以实现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关键利益相关者发展的有机统一;其次,高职院校在确立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制定发展规划时,要吸引关键利益相关者参与分析、论证和决策,高度关注并充分体现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认同性,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形成有效的整体战略;再次,高职院校要加强与家长、毕业校友、主要捐赠者、社区以及媒体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联系,并通过沟通让他们理解、支持、宣传战略规划,并提供质量信息。第二,内部利益相关者:教师、管理人员、学生,其中教师、学生是关键利益相关者。英国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教授认为“人是大学最关键的资源”。一流的教师、学生永远是大学最关键的财富。对于内部利益相关者,首先,应改变管理人员在整体上超越了教师与学生成为高职院校发展权力主体,教师和学生事实上处于高职学院最底层,成为被动响应者的局面,明确教师与学生是高职院校的主体,管理人员的权力是师生赋予的。其次,将质量关注的视点转向育人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学习特点,高职院校的一切资源必须优先保障学生的发展,一切工作必须围绕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展开。再次,将质量关注的视点转向办学以教师为本。应赋予教师参与高职院校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制定的权利,对保证教学质量的各种条件进行监控的权利,要求学校和管理部门保证必要的教学条件的权利。只有通过利益相关者的良性互动,高职院校才能适应社会、企业发展的需要,实现高职院校质量的提升。

  2.源泉――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第一,专业建设及质量控制。首先,高职学院应加强对区域人才市场需求的调查研究和走向预测,及时洞悉外部环境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要求,以社会、区域和行业需求为导向,教学资源和条件为保障,设置新专业,并在专业规划、审批、监控和审查等重要环节把好质量、标准关。以区域经济特色设置特色专业,积极为区域性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建立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顾问委员会,针对本专业发展状况、学生要求、用人单位期望及区域就业市场的变化,对专业进行监控和周期性的审查,并建立专业预警机制。第二,课程改革及质量控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对我国近年来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打破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性的思路,教学内容指向职业工作岗位实际需要的知识,突出知识的实际应用。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其核心在于构建项目课程的内容。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实施项目课程教学的环境――小班教学、教学实训一体化教室、课堂实训设备都很缺乏,不利于实施项目课程的课堂实训活动。同时,由于缺乏合格的师资队伍,绝大多数教师从来没有进行有关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项目课程等方面的系统性培训,因此对项目课程的核心理念与模式的理解与运用大相径庭。因此,高职院校应立足于自身实际,根据课程特点,合理取舍,对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实施“本土化”改造。

  3.核心――教师发展机制。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高职院校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成功实施项目课程的关键所在。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缺少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大部分教师没有行业或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加上师生比的严重失衡,导致教师教学工作量繁重,进行再次培训的机会很少。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高职院校应按照“双师”素质要求培养专业教师,按照“双师型”结构进行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具体体现如下:首先,在观念上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盲目追求高学历教师向追求“双师型”教师转变;二是追求从高校引进毕业生向主要从行业引进师资转变;三是从重视引进教师向重视培训教师转化。其次,将教师建设发展计划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制定优惠的引进人才政策,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并以引进人才为核心,建立融学校中、青年教师、行业企业兼职教师为一体的教学团队,以带动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再次,构建起一个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有效机制。制订教师培训计划,建立起教师外出交流学习的激励机制,将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派往各大院校进修,成为“访问学者”,系统学习专业理论和教育科学知识,获得教育教学能力;为专职教师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将其派到企业挂职锻炼,成为“访问工程师”,以提高参与课程开发、校企合作的能力;跨学科、专业与其他教师合作的能力;学习运用更接近一线实地工作的、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新的教学组织、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4.保障――有效的教学管理模式。ISO9000标准强调“持续改进”,重视“过程管理”,以提高管理的有效性。高职院校应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利用其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建立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进行自我完善和改进的机制,构建一个充满活力而有效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以优化资源配置,保证高职院校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良性循环,推进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高,以适应来自市场不断增加的压力。其具体体现如下:第一,发挥人性化管理的韧力――强化教学管理为教师、学生发展服务的价值导向。尤其要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持续发展,对教师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侧重点放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改进上,激励为主,惩罚为辅,减少考核指标的刚度,鼓励教师研究能力和个性化的发展,督导要由监督检查向指导服务方向转化,提出指导性意见,将信息及时沟通,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第二,将质量监控的重点转向教育过程。重视教师教学过程的管理与监控,建立院、系、室三级督导机制,学院、系部和教研室是评价主体,教师是责任主体;重视学生发展过程控制,尤其要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质量控制,建立由教师、学生和企业人员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评价观;注重教学计划落实的过程质量控制,尤其要注重实践环节的控制。第三,实施改进措施。通过调研收集资料――对学校提供的教育教学服务、过程和资源的现状;利益相关者(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的要求;教育教学服务现状和利益相关者(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的要求、法律法规的要求的差距;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通过分析调查数据,对所发现的问题采取纠正措施,及时改进。

  [注释]

  ①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98.

  ②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中国高教研究,2000(1):11.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质量管理体系标准[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5):78.

  [参考文献]

  [1]卢国良.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再认识[J].现代大学教育,2010(5).

  [2]顾永安.试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标准制定的依据与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10(6).

  [3]姚键.任务型教学法亟待本土化改造[J].教育教学研究,2010(6).

  [4]蒋华林,李华,王平,等.学习性投入调查:本科教育质量保障的新视角[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4).

【篇2】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

  质量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的基础。推进职业精神与技术技能高度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大国工匠的基本条件。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和制度创新。“诊断与改进”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热门话题,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根据教育部《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文件要求,目前,全国职业院校正在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现状,并就目前高职院校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存在的问题,提出个人的看法和建议,以期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研究提供思路。

  一、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提高质量的文件,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高职学院的主要任务。教育部关于《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明确提出了“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多方参与、多元评价的质量保证机制更加完善”的建设目标。质量已成为“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构建质量保证体系,全面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已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职业院校工作的重点。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质量保证体系主要是以政府评估为主的外部质量保证体系,而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主体的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建立以内部质量为主体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2003年,教育部制订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着手对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人才培养评估试点。2004年,各省启动对所辖高职高专的评估。为做好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教育部制订了评估方案,各省级依据方案进行实施,教育部负责定期抽查。2004年8月,教育部成立了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建立了五年一轮的评估制度,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走上了新台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育教学评估也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和专业化的道路。

  从现实来看,虽然全国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已全面铺开,但实际上还处在实践探索阶段。以湖南省为例,2016年6月,《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各高职院校要完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形成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文化。”并于2016年7月全面启动省级诊改工作。湖南省教育厅遴选熟悉职业教育、具有管理经验和公信力的职业教育专家、教育研究专家和行业企业专家等组成任期制的省级诊改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在教育厅统筹管理和指导下,开展省内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指导、抽样复核以及省内诊改工作动态追踪、方案修订和宣传等工作。目前,首届省级诊改专家委员会和专家库组建已基本完成,正在开发、完善湖南省高职人才培养状态数据管理系统,建立湖南省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专题网站,以便集中发布诊改工作的相关政策和信息。同时,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和毕业设计抽查制度,引导高职院校建立常态化的校本级专业技能考核、毕业设计考核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制度,加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组织报送与应用,进一步落实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建立和完善质量预警机制。但是,种种情况表明,湖南省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实践。

  二、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全面推进,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有如下五个方面问题。

  (一)内生动力不足——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死结”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改革一直是自上而下展开,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都是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所制订的政策、规划等文件而拟订的。也就是说,对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都有相对应的“模板”供其学习,学校已经习惯于这种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需要打破这种传统的工作模式和思维方式,要求学校培养自我质量保证的主体意识,落实学院作为质量提高的主体责任,从计划制定、执行、评价、反馈等方面不断改革,促使质量螺旋式上升。但就现实而言,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职工和学生还不具备这种主观意识。自我诊改的意识内生动力源自于人的主观自觉,正是由于教职工和学生缺乏这种主观自觉,导致质量诊改体系建设的内生动力不足,这正是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死结”。另外,作为内部质量生成的主体,目前,高职院校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职工和学生还缺乏一种与质量有关的习惯、信念和行为,也就是质量文化意识的缺失。而教职工和学生对于学校质量目标和质量结果的认识和评价是质量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大学质量观的重要内容。显然,大多数高职院校暂时还不具备完整的大学质量观,不具备对学校质量目标和质量结果认识和评价的主动意识。

  (二)标准和目标不明——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硬伤”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不同于以往的高职际校人才培养办学水平评估,评估的标准由评估的组织者设定,我们通常称之为“既定标准”;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的标准由质量生成主体(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来制定,我们可以称之为“需求标准”。既定标准只需要质量生成主体参照标准有计划地实施;而需求标准需要质量生成主体根据自身需求主动建构,并贯彻实施,需求标准的质量生成主体既是质量生成者、创建者,同时,又是组织者、实施者。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诊改”的标准和目标是不明确、不统一的,这是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的“硬伤”。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目标,需要各高职院校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自身的定位及办学的特色自主制定,同时,要结合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一种创新。因此,这无形中给高职院校带来巨大的压力。过去,我们习惯于根据已有的方案,依葫芦画瓢,不需要考虑制订符合各自学院特点的工作方案,现在一下子要自己把握方向,提出一校一方案,就好像是一个习惯被大人牵着手学走路的婴孩,突然大人放手了,要自己走路,就会茫然失措,无所适从。目前,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也正处于这种阶段,需要克服迷茫,把握方向,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需求标准,制定切实的诊改目标。

  (三)组织架构不健全——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软肋”

  关于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到底要建成什么样,教育部专家给出了指导性意见,就是要围绕“五纵五横一平台”,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五纵”就是指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和监督控制(保证五个层面的工作或事按标准实施,达成即定目标);“五横”就是指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五个不同层面具体的工作或事)。

  就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现状来看,一方面,质量保证的组织体系不健全。尽管很多高职院校设有教学质量监控机构,开展评估、检查和督导等与质量保证相关的工作,但在质量保证过程中部门职责与分工并不明确,有的则附属于其他部门,如教务处、教学督导室等。因此,不仅造成部门之间职能重叠,产生相互推诿现象,导致质量保证效果不明显,而且,很多高职院校现行的质量监控机构与其他行政部门形成了两个不同的运行体系,质量监控机构没有切实地参与学校发展规划、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学校运行环节,因此,达不到有效监控质量的目的。另一方面,组织架构不健全,是高职院校在建设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过程中的又一难题。

  (四)信息平台建设滞后——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瓶颈”

  目前,各高职学院正在运行的有行政办公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学生工作管理系统、迎新管理信息系统、离校管理信息系统、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教务网络系统等各类信息系统十多个,但这些系统大都是独立运行,都是一个个的“信息孤岛”,没有形成统一的数据接口。当进行数据采集时,一个数据表可能得分给好几个部门填写才能完整,不仅办事效率大打折扣,而且容易出错。没有信息化数据平台,教学状态数据不能得到开放共享,数据也就得不到使用和监督,不利于学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不利于实施调控和改进。

  信息平台的作用贯穿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全过程,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将直接影响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进度和效度。从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到数据评价和反馈,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信息平台的支撑。目前,国内大多高职院校的信息平台都不能实现这些功能,信息平台建设滞后,是高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瓶颈”。

  (五)第三方机构参与不够——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缺陷”

  在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评价机制建设中存在两个缺陷:(1)用人单位参与不够;(2)行业企业参与不多。高职院校的利益相关方包括举办方、学校本身、用人单位和合作企业,在国家实施“管办评分离”的大背景下,学校应该承担起质量保证的主体责任,同时,要发挥行业企业、用人单位的作用,积极开展第三方评估。

  高职院校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因此,学校与用人单位联系紧密,学生一般会提前进入用人单位进行实习,以便更快熟悉工作环境,进入工作状态。但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交流合作大都仅限于输送人才,而在人才质量反馈方面并未有太多交涉。作为人才质量培养机构应该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接受用人单位的评估。用人单位参与人才质量评价不够,是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评价机制建设中的一大缺陷。

  各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行指委”)自2010年成立及2012年重组以来,在教育部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的领导下,紧紧围绕职业教育中心工作,积极发挥研究咨询和指导服务作用,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目前,行指委参与职业教育标准建设,特别是人才质量标准才刚刚起步,行业企业的参与不多,是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评价机制建设中的另一缺陷。

  三、加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塑造全员质量文化,营造良好的内部质量保证氛围

  质量文化是指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关于质量的意识、道德、行为、制度、责任感以及价值观等,要想真正促进质量的持续改进,最终必然要综合为一种文化现象。在目前职业院校普遍重视质量的大环境下,质量提升应是职业院校全体师生的共同追求,要达到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局面,唯有不断形成学校质量文化,引导全体师生认识质量的重要性,增强人人都是质量生成者的主体意识,自觉执行质量标准,积极推进质量建设,才能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在实践过程中,要注意做好两个方面工作:(1)要激发全体教职员工的内生动力,牢固树立全面质量观,全面提升质量意识,自主开展诊断与改进;要有标准、有相应的工作制度、有科学的工作流程,并不断提升标准内涵,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形成有学院自身特色的现代质量文化。(2)要明确以质量为核心,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为宗旨。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充实学院教育质量文化,推进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长效机制,实现治理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利益相关方满意度的持续提升,全面达成并不断超越原定目标,实现同步提升。

  (二)明确质量标准,健全内部质量保证标准体系

  标准是推进质量诊改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实施质量诊断的依据和根本保证。在“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参考指标(坐标)体系”中,包含5个诊断项目,15个诊断要素,37个参考诊断点,共涵盖了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五个层面。高职院校要围绕这些要素,对学院常规性工作进行系统地梳理与分析,结合自身的发展与特点,建立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等五个不同层面的标准链。具体来说,主要是:(1)制订学院各专业建设规划,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制订课程建设规划,建立课程标准;(3)制订师资建设规划,完善师资发展标准;(4)制订学生培养规划,明确学生发展质量标准。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五个不同层面的质量标准链,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网状结构的质量保证标准体系。

  (三)健全组织机构,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机制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成立了实施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的最高领导机构——内部质量保证委员会(简称为“委员会”),以保障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从组织架构来看,大部分学院是由院长或书记担任委员会主任,其它院领导为成员。委员会主要负责质量保证体系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审定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规划(方案);审定各层级内部质量保证目标和标准,审定质量事故处理结果;接受内部质量信息反馈,调控影响内部质量关键因素,保障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顺畅。委员会下设质量管理办公室,任命专职办公室主任,办公室成员则由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兼任。质量管理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1)负责组织、协调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工作;(2)制定学院内部质量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规划、工作方案;(3)制定目标考核与绩效奖励制度;(4)组织各专项工作小组开展诊改工作,组织开展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工作。在质量保证委员会下设质量保证体系构架组、教学质量保证组、学生发展质量组、师资质量保证组、服务质量保证组、协同发展质量组、质量管控组等多个专项质量保证组,负责相应专项工作的组织协调和任务落实,工作规划(计划)、工作方案、工作标准和工作制度的制定、审核、执行、监控及相应工作的自我诊断与改进,督导各部门按照计划—执行—检查—改进(PDCA)的闭环管理理念,强化人才培养各环节的事前质量建标、事中实时监控、事后诊断改进。通过构建持续、闭环的自我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内部质量保证机制的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形成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有机结合的内部质量管控机制,做到建立常态化的专业诊改机制、常态化的课程质量诊改机制、常态化的师资质量诊改机制、常态化的育人工作诊改机制和质量事故管控机制等。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健全诊改工作信息平台

  建设高速通畅、安全可靠的校园网络环境,要加强软硬件建设,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构建智能化校园环境、智慧型教学系统、海量化教学资源、人本化教学模式、效能化服务模式,完善诊改工作信息平台,为师生学习提供服务,为教学管理服务,为诊改服务。开展“诊改”工作要以人才数据采集平台的数据为支撑,以事实和结果为依据,为了即时采集到这些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人人都做源头数据采集人,实现数据平台动态化管理,让数据开放共享,依据事实数据进行诊断,结合数据结果做好改进工作。目前,关键是要建立校本人才工作培养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制定采集与管理平台的相应制度,加强平台数据的应用与分析,通过采集相关数据,发挥平台数据采集方便、快捷、准确等优势,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概括及提炼,发现问题,推动诊改。

  (五)调动第三方力量,形成多元主体组织多维评价机制

  职业教育应满足个人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这要求职业院校质量不仅要接受内部师生的诊断与评价,还要接受社会的评价与监督。同时,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行业产业性和技术技能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意味着职业院校要紧密联系企业,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对接产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调动第三方力量,形成多元主体组织多维评价机制。一方面,要探索多种合作途径,使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参与学校的自我诊改、省市诊改复核、专业教学质量诊改等工作;另一方面,要重点关注“诊断与改进”结果,实行评估组织主体分离,分别组织不同目的、不同类型的评价,帮助学校及时发现问题与差距、实现有效调适与改进。只有通过多元主体组织多维评价机制,让不同评价主体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制约,才能做到诊改工作的科学性、全面性。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是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大力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途径。开展质量诊改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完善治理结构,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制度保证体系,有利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要在明确的标准与目标体系下,在健全的组织架构指导下,通过信息平台完成数据采集、应用与反馈,形成以质量为核心、以制度为保障的科学运行机制,并通过多元主体多维评价进行改进和循环。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将成为高职院校质量追求的恒久目标。

【篇3】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

  专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学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立足点。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体现,其质量直接决定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也是形成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建立常态化的职业院校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如何确保专业质量,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已成为当前各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构建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1.专业质量保障体系是建立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基础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文件要求“要按照教育部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有关要求,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印发的政策文件也要求各高职院校要建立起符合自身发展和实际情况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该体系的核心就是要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建立起全员参与、自我规划、自我约束、自我评价、自我改进、自我发展的常态化可持续的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机制,为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提供保障。而专业作为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只有构建完善的专业质量保障体系,才能更好地为建立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专业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专业建设水平的保证

  当前,由于各高职院校规模扩张快,专业增加多。部分专业的申报往往是未深入调研经济社会发展和当地支柱性产业发展态势,没有对专业人才需求和专业开设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就盲目的开设专业。专业开办后,专业师资水平低、实践教学条件差、无法吸引学生就读、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专业发展举步维艰。这些专业要么暂缓招生,要么停止招生,甚至被撤销。虽然教育部、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非常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促进专业建设水平和质量的提升,但各高职院校更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深入研究国家政策,逐步建立适合本校实际的专业质量保障体系,从专业开办、人才培养过程、培养质量、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管控,才能有效保障专业质量,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3.专业质量保障体系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途径

  专业是培养学生的核心载体,其明确了人才培养的规格、目标、过程、方式方法、条件等各个方面,每一个培养环节都需要按照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运转。只有建立专业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体系,全面发现教与学的过程中影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的去修正和改进,促进培养工作与学校其它管理系统的有机融合,才能保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二、构建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

  构建专业质量保障体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

  专业质量保障体系涉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需要全体专业人员全程参与,系统设计各个环节的质量目标和标准,找准质量控制的关键点,全方位管控专业建设。

  2.科学性原则

  所谓科学性是指在构建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过程中,体系所涵盖的内容、方法、手段以及数据信息等是正确的、科学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是合理且有效的。

  3.客观性原则

  对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形成数据分析报告是建立制度、标准和体系的根本前提。客观分析专业人才培养基本状态数据也是改进和完善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主要手段。

  4.长效性原则

  构建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目标是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体系建设要紧跟社会发展,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逐步形成长效管理机制,确保落到实处,为专业建设提供保障。

  三、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框架结构

  当前,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基本都是借鉴企业质量管理理念而构建。专业质量保障体系亦可借鉴全面质量管理(TQM)理论,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专业教师全员参与为基础,建立起集质量标准体系、管理组织体系、制度体系、监控与分析体系为一体的专业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持续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1.质量标准体系

  高职院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才,建立质量保障体系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笔者认为,专业质量标准体系应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厘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作为高职教育,应当把培养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需要的人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就业为导向,按照社会、企业需要多少人以及需要什么样的人进行职业技能培养和岗位技能培训。《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指出“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一般认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是完善教学主要环节质量标准。教学主要环节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教师任课资格与条件标准;二方面是课前质量标准,含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授课进度计划、教材选用标准等;三方面是课程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包括备课质量标准、课堂教学质量标准、课程作业质量标准、辅导答疑质量标准、课程考核质量标准、课程总结要求等;四方面是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主要是实验教学质量标准、实习教学质量标准、实训教学质量标准、课程实践活动设计质量标准、专业综合实践质量标准、毕业设计(论文)、毕业答辩质量标准等。

  三是建立教学基本建设标准,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等。基本建设标准可参照国家、省级质量工程项目评选要求,如专业建设水平高低可将是否是国家、省级重点(骨干)、示范专业列入参考;课程建设应依据国家、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相关质量标准来进行建设;教材建设可与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评选挂钩。

  2.管理组织体系

  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较强的工程,要确保体系的完整构建、有效运转,必须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的组织体系。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实行院、系(校、院)两级管理,在建立专业质量管理组织体系时,可以从学校、二级教学单位到教研室三个层面完善组织机构。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主任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学校及专业层面的质量保证政策,从宏观层面把控各二级教学单位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并作为质量管理的领导机构。二级教学单位(系、二级学院)负责本单位的质量管控,包括审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标准,审定课程标准,保证专业建设的实施质量。专业(课程)质量保证小组一般由专业教研室主任负责,具体落实专业、课程质量的自我剖析、调整改进,编制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进行学生学业情况调查分析,保证课程实施质量。

  3.制度体系

  制度建设是专业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但是也是管理的难点。其涉及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范围广,非常分散,管理关系复杂,存在执行的难度,且制度建设具有时效性,存在创新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专业质量保障制度体系的构建,一是需要厘清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管控的事项,明确工作分工与具体职责,依据管理目标建立办事流程规范、考核办法以及奖惩措施;二是要强化过程控制制度的建设,包括听课、评教、专业教研室活动管理、教学运行管理、实践教学管理等一系列过程管理制度;三是要完善质量持续改进方面的制度建设,包含学业成绩分析与改进、毕业生跟踪调查管理以及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制度等。通过上述三方面不断修订完善相应制度内容,形成制度体系,有效保障专业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

  4.监控与分析体系

  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转,不能缺乏相应的监控手段。同时,在保障体系实施过程中,如何评价其是否可行、合理、高效,这还需要建立与之对应的分析体系,以此作为监控体系的有力支撑,从而形成完整的专业建设运行机制。

  (1)监控体系

  专业建设的过程监控涵盖了专业建设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教学等各个方面,应该从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企业四个方面来展开,利用信息技术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起完善的监控网络,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监控。

  (2)分析体系

  专业的核心目标是培养人才,对专业建设的评价与分析应从人才培养过程入手,对专业学生入口、在校学习过程、学生出口等方面进行剖析,形成专业质量分析体系,达到“入口旺,出口畅”的效果。首先,对专业的招收生源进行分析,系统全面了解专业学生的各项基础情况,使专业教学工作有的放矢。其次,利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进行在校学生学业情况、教学工作状态数据分析,全面掌握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再者,还要全面开展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深入分析学生就业情况、就业质量、就业满意度、社会满意度等,通过对毕业生进行跟踪,收集用人单位的反馈评价意见,进一步改进专业教学工作。

  四、结语

  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会愈加激烈,只有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观,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形成适合本校实际的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实现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监控,才能有效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在竞争中赢得优势。

本文来源:http://www.altdl.com.cn/gaokaobaike/67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