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查分数线 > 山西 > 正文 >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讲话精神心得体会【汇编七篇】

来源:山西 日期:2022-08-16 浏览:

【www.altdl.com.cn--山西】

心得体会是一种产生感想之后写下的文字,主要作用是用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是一种读书和学习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文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讲话精神心得体会【汇编七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实地考察时指出:希望把黄花产业保护好、发展好,做成大产业,做成全国知名品牌,让黄花成为乡亲们的“致富花”。一朵致富花,一条富贵路,党员干部要在脱贫攻坚全面收官之年再加劲,因地制宜创新扶贫新模式,开辟致富新道路,确保实现“脱贫致富一个都不能落下的”庄重承诺。

  筑牢战斗堡垒,为“致富花”运锄耕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切实压实责任,强化脱贫攻坚动力。聚焦重点难点关键点,全面排查梳理脱贫攻坚各项政策举措落实情况,夯实全面收官基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把强化脱贫致富带头人队伍建设作为凝聚基层力量的抓手,充分发挥先进模范和典型代表的示范导向作用,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广泛凝聚脱贫攻坚力量,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坚持精准施策,为“致富花”浇水施肥。正如不同种类的花卉对肥料的需求迥然不同,脱贫攻坚精准的核心是分析致贫原因、对症下药。“论立于此,若射之有的也,或百步之外,或五十步之外,的必先立,然后挟弓注矢以从之。”瞄准个体,实施量身定做才是“致富花”芳香四溢的关键,缺技术要加强技能培训,缺资金要做好金融帮扶,因病致贫要完善医疗救助,只有一村一村地精准施策、一户一户地对症下药、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各个击破,才能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各项工作。特殊时期,更需要在克服疫情影响上精准施策,针对不同区域情况完善差异化策略,充分把握复工复产有利时机,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锤炼过硬作风,为“致富花”修枝剪叶。脱贫攻坚到了最后关头,又遭遇疫情,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所谓“风成于上,俗化于下”,越到紧要关头,越要从严从实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谨防出现懈怠情绪、松紧思想和麻痹心理,更要防止“挂名式”帮扶、“留影式”入户等形式主义成为决胜脱贫攻坚路上的“绊脚石”。“世间事,作于细,重于实,成于严。”党员干部要放眼长远,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为己任,做到“民苦我忧,民贫我愧”,切实把脱贫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决不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确保实现高质量脱贫。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脱贫攻坚收官路上容不得松口气、歇歇脚,只有扑下身子、铆足劲头,才能守得“致富花”映日即盛开,留得“富贵路”清气满乾坤。

第2篇: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山西考察调研。当天下午,总书记首先来到大同市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西坪镇坊城新村,了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情况。调研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群众脱贫后生活的牵挂,对脱贫成果要巩固的重视,鼓舞着我们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

  山西大同市云州区西坪镇,素有“黄花之乡”的美誉。“黄花”又称忘忧草,《博物志》有云:“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西坪镇坊城新村正是通过忘忧草产业扶贫加就业,实现了脱贫,巩固了脱贫,找到了幸福的“答案”。其实,不管是脱贫攻坚,还是改革发展,党员干部只有不忘民之“忧”,才能让民“忘忧”,正如总书记在坊城新村时,手中拿起的那让人民“忘忧”的“忘忧草”。

  以“民忧”为“忧”,体现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人民群众在哪里,党员干部就在哪里。哪里最需要我们,我们就到哪里。这是因为我们牢记“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无论是“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无不体现了为民的初心,想民之所想,忧民之所忧,向民之所盼。古人常说,“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然而近百年来,无数共产党人始终坚定地为人民的幸福而奋斗,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最大的功绩,这就是因为共产党人坚守“初心”。“心不钦则怠惰。”作为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初心,不忘根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守护好人民,根植于人民,做到先天下为民忧而忧。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才能枝繁叶茂,才能源远流长。

  为民解忧,彰显的是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多到发展最困难的地方去打开局面。这就要求全体党员干部积极主动地为民解忧。当前,距离打赢脱贫攻坚战已不足八个月,剩下的又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广大党员干部更要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要充分认识到绝对贫困,这一延续几千年的历史性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彻底解决,是一项多么催人奋进的伟大事业。“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民的生活水平决定着公共服务投入的力度和事业向上发展的高度。“自己也是百姓。”从这个角度思考,只有群众脱贫了,才能更好地与群众融为一体,才能赢得群众更多的信任和支持。要时刻牢记“如期”完成的目标,这既是党员干部必须要坚决执行的“命令”,更是为民负责的担当。

  解好为民之“忧”,人民方可“忘忧”。“忘忧草”食之,能短暂地让人忘记忧愁。然而“忘忧草”成为产业,就能成为群众彻底“忘忧”的法宝,铺就实现发家致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告诉我们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路上,不是要解群众“一时之忧”,而是要解群众“长久之忧”,要实现群众的长富久安。既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也要结合地方实际,发展区域特色产业,让群众就近就业,就地脱贫。要以与时俱进的“变”和环境和谐发展的“态”,在故土上绽“新芽”,实现一方水土富一方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党员干部更要舍“小我”,时刻不忘民之忧,一心一意地为群众解忧,让群众“少忧”,不再“忧”。要以“一山放过一山拦”的砥砺奋进,永远走在为群众解忧的路上,造就为民的“一山更比一山高”,全力实现群众在发展中的幸福“无忧”。

  “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我们要自觉增强忧患意识,励志前行,不断为人民群众实现“黄花”满地变“黄金”。

第3篇: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脱贫攻坚工作是总书记心中的头等大事。调研期间,习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听取工作汇报,研究破解之策,所作的讲话深深鼓舞着我市各级干部带领群众脱贫攻坚的信心。平定县岔口乡甘泉井村书记刘建平说:“总书记最牵挂的还是贫困群众,最关心仍是脱贫攻坚。”在党的政策指引下,甘泉井村这个曾经一穷二白、缺水破路的贫困村,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小康村。近几年,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通过农业调产,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现代农业,在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核桃林栽植、蛋鸡养殖3项产业上做文章,在民生环境治理上办实事,全村123户、360口人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习总书记对‘三农’工作很重视,特别是聚焦深度贫困,指出要下足‘绣花’功夫,这令我深受鼓舞。”刘建平说,“乡镇干部、村干部是脱贫攻坚的主力军,我们一定会坚定不移走产业脱贫道路,用好政策、下足功夫,带领更多的贫困户一块儿过上好日子!”

  赛鱼街道党工委书记张青山听了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既感到使命神圣责任重大,又感到信心倍增方向明确。他说:“”我要按照中央和省、市、区委安排,抓好所管理的两个贫困村的脱贫工作,确保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让村子和全国人民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让他们真心说脱贫政策好,真心说中国共产党好!”

  西南舁乡乡长刘德刚表示,总书记对扶贫工作高度牵挂。在今后的脱贫攻坚工作中,西南舁乡将继续按照“党员包农户,人均一亩果”的产业帮扶思路,扎实推进扶贫工作,同时以高端苹果打造为载体,不断拓宽销售渠道,让贫困户享受到政府帮扶的实际效果,增强其自我发展的动力和信心。与之配套,还要加强教育扶贫、政策兜底等综合措施的运用力度,使贫困人口彻底脱贫,享受到更多改革发展的红利。

  我市郊区庙岭村,得益于全市精准扶贫好政策,于20xx年年底实现了整体脱贫。对于习总书记山西之行,该村群众都十分关注,大家凑在一起,通过新闻报道在第一时间学习习总书记对山西老百姓的期望与嘱托。村民史彭琼说:“去年,我们家2亩地都种上了果蔬,实现了脱贫,今年村里搞起了乡村旅游,我想借着这个机会年轻人可以创业,就搞起了农家乐,没想到效果还挺好的,我想通过我们一家人的努力,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红火的。”

  致力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我省面临的重大课题,而科技创新是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发力点,总书记的讲话为我省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市企业的党员干部也深有感触:“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必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改造、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在报纸上看到习总书记来山西视察的新闻,尤其是在太原重工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和山西钢科碳材料有限公司视察时说的一番话,让二矿调度室采煤四队技术员赵建国很受鼓舞:“习总书记的话给我们煤矿高校毕业生极大的鼓舞,真是说到了心坎儿上。”6月27日下午,刚刚从井下上来的赵建国显得很兴奋。他2012年参加工作,5年时间,经历了煤炭市场经济的低迷和企业转型发展的瓶颈。作为中国矿业大学采矿研究生毕业的煤矿一线青年职工,他有过迷茫,也有过动摇,但他明白企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精细管理、科技创新和高技能人才作用的发挥。

  “既然选择了煤矿,就必须为矿山的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几年来,通过不懈努力,赵建国获得了“固定式镐型煤截齿”、“矿车自带急停装置”、“双翼输送带撑起装置”、“L型皮带底部浮煤清理装置”4项实用型国家专利,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生产成本,更降低了井下安全事故风险。“今后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场经验,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价值,与所有青年一起并肩作战,为企业的再次腾飞奉献青春和才华。”赵建国信心满满地说。

  “习总书记来到咱山西视察,提出要以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推动经济转型发展,这对民营企业来说是个利好消息。”民营企业家乔国强深受鼓舞。他表示,这几年受经济环境的影响,民营企业的发展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需要改变思路,创新发展。作为民营企业,今后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要继续紧紧围绕习总书记提出的 “亲”、“清” 新型政商关系,积极主动同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部门多沟通多交流,同时,洁身自好、走正道,遵纪守法办企业、光明正大搞经营。在此基础上,要更加坚定二次创业的决心和信心,积极寻找新的项目和新的投入点,更加大胆地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本投入到新兴产业中,办好企业、干好事业,为推动我市乃至山西实体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此外,他也期待着我省能出台更多好的政策,在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良好营商环境方面有新思路、新举措,促进民营经济更好发展。

  对科技工作的关注和重视是科技系统干部最为关心的事。“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发展思路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工作指南,作为科技系统干部,我要认真领会总书记讲话精神,抓好科技创新政策的落实,切实打通科技创新服务最后一公里。”市科技局产业科科长尹喜平说。

第4篇: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通过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收获和感触很多,结合个人两年来开展公益诉讼工作实际,现仅就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了解生态环境保护,始终关心生态保护工作,谈一点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对秦岭保护曾作出多次批示指示,在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重点推进复工复产的关键时期,其考察陕西的第一站仍然是视察生态保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保护之重视程度,这一考察行动与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一脉相承,一以贯之。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是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此前在浙江考察时,总书记强调,“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发展战略,绿色发展方式是发展路径选择,建设美丽中国是发展目标。党的十八大已经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的新生态自然观;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新经济发展观;体现了环境就是民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的新民生政绩观。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陕西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自身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全国生态环境大局”。对于生活、工作在秦岭腹地的一名政法战线工作者,我们应当如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重要指示精神,如何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只有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才能精准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秦岭生态保护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当好秦岭生态卫士。

  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必须打好脱贫攻坚战。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是一对长期存在的矛盾,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始终是人们考虑的首要问题,贫困问题解决好了才能谈得上对更美好的生活环境的追求。秦巴山区属于集中连片经济落后地区,解决地区落后问题是落实秦岭生态保护责任的题中应有之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办好民生实事。要瞄准突出问题精准施策,做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工作”。

  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必须守好司法保护防线。秦岭生态保护涉及到水土、环境、资源、森林、湿地、河流、野生动植物等方方面面,需要各部门各尽其责、部门联动、齐抓共管。人们常说,司法是最后一道防线,所以我们更要认真履行法律所赋予的职责使命,严厉打击破坏秦岭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做好生态环境资源领域公益诉讼工作,守好法律防线,当好守护秦岭生态的卫士,以实际行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第5篇: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山西视察时强调,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建设,体现了人民领袖一以贯之热爱文化、珍惜文化的深沉情怀。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资源,对文化底蕴厚重的山西而言,意义极其重大。我们惟有学思践悟、躬身笃行,方能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资源,山西优势明显,责无旁贷。三晋大地物华天宝,自古以来就有“表里河山”“天下莫强”之说,是当之无愧的文物大省、文化大省。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达531处,高居全国第一;元代以前木结构建筑509处,占到全国的75%以上,被称为“中国古建筑博物馆”。山西还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的重要聚集地。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是我们打造富有特色和魅力的文化旅游强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

  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资源,要始终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近年来,我省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启动“文明守望工程”,文物保护力度显著增强,文物管理能力明显提升。要常存敬畏,上对五千年文明负责,下对子孙后代负责,保护好老祖宗创造的不朽文化遗产。发展旅游,必须坚持“保护第一、生态优先、科学规划、有限开发”的原则,坚持以保护为前提,坚决彻底杜绝破坏性开发,让山西的历史文化遗产“守得住”“活起来”。

  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资源,要坚持以旅彰文、以文化人,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提升道德情操、树立良好风尚、增强文化自信。要深入挖掘山西五千年文明发展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游山西就是读历史”成为广泛共识;大力传承山西这片红色土地上孕育的革命文化,保护好利用好各类革命遗址、遗存、遗迹,让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等革命精神得到广泛传播;与时俱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太钢渣山公园、锡崖沟挂壁公路等生动载体,让人们深刻体悟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苦卓绝,凝聚起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奋进力量。

  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资源,要认真做好文旅、文创、文艺融合文章。要做优叫亮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推进“文化+”“旅游+”,用创意激活资源,培育发展全域游、研学游、自驾游、文化体验游等新业态,推动文旅产品融合、业态融合和产业重构,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我省转型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要发挥旅游业对世界文化交流的特殊作用,既要持续打响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三大世界文化遗产品牌,也要锻造更多国家级、国际化文化活动品牌,在文化交流互鉴中讲好山西故事。

  敬畏历史才能创造历史,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充分保护和利用文化资源,激发穿越时空、直击人心的文化力量,我们就一定能够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乘势而上书写山西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第6篇: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在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特殊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山西视察,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按照开发区党工委统一安排,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调研视察我省时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努力领会实质、汲取动力,现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是我们各项工作的“定盘星”

  习近平总书记时隔三年再次来山西视察,实地调研指导工作,亲切看望干部群众,充分体现了对山西人民的深情挂念、对山西发展的特殊关心、对山西工作的高度重视。视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作出系列重要指示,为我们明确了前进和努力方向,给我们提供了思想指引、行动指南和强大精神力量,让我们深受教育、备受鼓舞,极大提振了我们砥砺前行、干事创业的斗志和干劲。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重在行动,重在实干,重在见效,我们要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山西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推动各项工作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党工委和管委会的领导下,认真研究谋划,落实工作举措,切实解决好当前制约开发区高速发展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二是总书记讲话精神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指南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是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一心一意追求老百姓的幸福,唯有坚定不移、坚韧不拔、坚持不懈,才能无愧于时代,不负人民。当前,脱贫攻坚工作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阶段,开发区上下要聚力决战脱贫攻坚,深入开展“回头看”,严格落实冲刺清零措施,千方百计为贫困群众办实事、破难题,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以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坚持减贫防贫两手抓,巩固好贫困人口的脱贫工作。在考察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不避路远、不辞辛劳,考察云冈石窟文物保护、汾河治理和城市环境建设,要求山西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发扬“右玉精神”,重视生态保护,正确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对于我们开发区建设来看,就是要严格按照规划发展,筑牢“红线”意识,坚决摒弃一边建设一边治理的发展方式,对污染严重的企业绝不允许入园。

  三、总书记讲话精神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集结号”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既要继续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又要加快经济社会建设水平,发挥好重大项目带动作用,及时有效帮助企业恢复生产建设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不断探索在“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上取得突破,真抓项目、大抓项目、快抓项目,推动XXXX、XXXXX等项目尽快破土动工,落实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着力打造“六最”营商环境,让每位来XX客商都能感受到XXX开发区全力以赴抓转型的坚定决心和火热干劲。

  四、总书记讲话精神是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压舱石”作为机关党支部书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对我今后开展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依据。今后的党建工作重点要从推进“六有”新体系,把支部建在项目上,党旗插在工地上,始终做到以上率下层层传导,并把“第一议题”制度落实完成情况纳入了基层党建工作考核,通过互联网平台构建起机关、企事业单位、非公和社会组织的园区党建架构,将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进一步压实到基层党支部“最末梢”,群众服务“最前沿”,将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贯彻开发区建设和改革发展全过程,着力营造全区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通过党建创新助推XXX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打造让政府信任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

第7篇: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初夏时节,河东大地麦浪翻滚。

  6月5日,在运城市盐湖区东郭镇下段村记者看到,村庄两边的麦地里,金黄的麦子随风起伏,远远近近几台收割机在麦地往来穿梭,空气中弥漫着麦草特有的清香味儿。这些天,运城市的许多村庄和下段村一样,收割机的轰鸣声、老百姓的欢笑声绘成了一幅幅喜悦的麦收图。

  “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年来,我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村各项改革,推动全省功能农业、有机旱作农业实现新突破,农民增收增添新动力,乡村振兴迈出新步伐。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打好特色优势牌

  6月的塞外,阳光明亮而热烈。紫荆山脚下,3600亩的苜蓿一望无际。朔州市畜牧兽医中心主任兰世和告诉记者,朔州是全国唯一“粮改饲”试点市,今年种草面积将达到85万亩,粮经饲的比例优化为44:22:34。事实上,“粮改饲”对于朔州来说,改变的不仅是种植结构,更是全产业链的优化和调整。

  一年来,我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山西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打好特色优势牌”的重要指示要求,立足资源禀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工程,持续优化区域布局、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启动创建6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2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着力打造畜牧、杂粮、蔬菜、干鲜果等特色产业,全面构建现代特色优势产业体系。

  忻州市是我省杂粮种植面积最大的产区。6月8日,在忻州市“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园区建设筹备处,记者遇到了副市长裴峰,“忻州作为我省首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规划布局了红芸豆、糜黍杂豆、杂交谷子、藜麦等14个优势区及主产地,眼下正在推进创建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国家杂粮产地交易市场。”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所长邵林生告诉记者,省农科院正在与忻州市合作共建山西杂粮研究中心,将在品种选育、农机农艺、有机旱作技术集成等方面提升杂粮产业发展水平。

  特色农业发展势头正劲,数字最有说服力。2017年,我省特色农业产值占比提升至75%,特色农产品出口产值同比增长36.7%;农产品安全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功能食品相关产业生产总值约100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同比增长7%;“三品一标”获证产品数量增长36.6%,创历史最高水平;岚县马铃薯、沁州黄小米、大同黄花闯入全国区域公用品牌百强。

  “有机旱作是山西农业的一大传统技术特色。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我省视察时为山西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一年来,我省出台了《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2018年行动计划》,划定了首批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和封闭示范区,整建制推进长治市和娄烦、山阴、神池、兴县、陵川5个县以及30个有机旱作封闭示范片建设。吕梁、忻州、大同、朔州、临汾、晋城等市已经出台有机旱作农业实施意见。当前,全省正在谋划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农水集约增效、旱作良种攻关、农技集成创新、农机配套融合、绿色循环发展六大工程,探索具有山西特色的有机旱作技术体系。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全面进军功能农业,打造特色农业强省的山西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之路正式开启。

  山西农谷“一城三园”目标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农业部数字农业试点落户农谷;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一批肉羊、奶牛等产业集聚区和标准化养殖场建成,牛羊草食畜养殖量占到全省60%以上;山西省农产品出口服务中心正式挂牌,运城农产品出口检验检疫平台建成,创建20个国家级和16个省级出口农产品安全示范区,运城和临汾水果出口量同比增长79%,占全省水果出口量的88%……这一切意味着山西农谷、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和运城农产品出口平台三大省级战略打造新引擎、培育新动能的步伐正在加快。

  实践证明,山西现代农业的出路不在大而在特,不在规模而在功能的理念,正在让山西农业的劣势转变为独特的发展优势。

  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抓手,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统计部门数字显示,2017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0%,高出城镇居民收入增幅0.5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3%,高于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速2.1和0.3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1.7%,增速居中部六省首位。

  成绩来之不易。

  号称“老晋城民俗印象基地,新晋城美食旅游地标”的司徒小镇近年来声名鹊起,小镇通过农业与现代服务业、旅游文化产业等融合发展,以铁文化、创意农业、山西民俗等主题活动带动了司徒村及周边村民695人就业,人均年收入2万余元。

  张世英是阳曲县泥屯镇松树村村民,村集体今年流转土地2600亩发展果树搞采摘,他家以前种玉米的20亩地全部栽了樱桃:“以前种玉米收入也就万把块,现在光承包费就6000元,过两年樱桃树种好了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而对于太原市晋源区寺底村村民赵涛来说完全是脱胎换骨,这个曾经围着锅台转的家庭妇女如今成了梅芝园艺公司花卉种植基地的员工,月收入3000多元。

  城郊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兴起,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去年10月,我省出台了《关于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城郊农业发展的意见》,拿出1.5亿元支持城郊农业结构调整领域的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城郊农业快速发展先行区、示范区,构建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带、现代都市休闲农业圈。运城花海、阳城农业嘉年华、岚县土豆节等一批乡村旅游品牌风起云涌,去年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收入达300亿元,同比增长30%。

  “今天和家政公司签订了就业合同,马上就要去北京就业了,工资每月3500元到4000元。”6月10日,39岁的天镇县逯家湾镇砖窑村妇女李改鲜参加完母婴培训后,与北京管家家政公司签订就业合同。与李改鲜一同签约的还有24名学员。北京管家家政公司负责人表示,他们看中的就是“天镇保姆”这个品牌。

  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越来越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去年培育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6.5万人次,组织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42.95万人、建档立卡贫困农村劳动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6.9万人。今年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开始实施,目前8.44万进城务工人员接受就业技能培训,3720人实现就业。“天镇保姆”“吕梁山护工”等特色劳务品牌为越来越多的农民赚回了丰厚的收入。统计数字显示,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到可支配收入的50.9%。

  与此同时,强农惠农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随着《山西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完善支持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的落地,全省农民收入稳定向好。

  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建设美丽新家园

  初夏的风,湛蓝的天,满眼的绿。

  曲沃县史村镇西海村,绿树红莲,菜香满园。这几年西海村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舍得投入,全村大街小巷全部硬化,降氟改水工程让自来水管直接安装到户,“生活真是大变样!”成为村民们由衷的赞叹。

  和西海村一样,越来越多的农村改变了模样。我省出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向农村延伸,农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农村居民有了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去年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3个月共投入各类资金87.4亿元,拆除违建22.6万处,全省61%的行政村实施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行动,80%的行政村实现垃圾定点收集,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70%以上,比国家要求高出10个百分点。20万户农村饮水安全得到巩固提升,595个村气化和2.5万座卫生厕所完成改造……

  乡村环境整治行动顺应了广大农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殷切期盼,唤起了广大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内生动力。

  阳泉市郊区杨家庄村民王新民可自豪了:“我们村的人现在把瓜皮、菜叶、树枝变成有机肥料还田,酒瓶、铁皮、废纸箱卖给收购站,城里都难实施的垃圾分类,现在在我们这儿家家都做起来了。”运城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站站长藏延生深有感触:“现在的农村,乱扔垃圾的少了,主动清扫街道的多了,生态环保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

  留住乡土味道,感受乡村美好。让农村人居环境“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福祉和农村社会的文明和谐。

  大同市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的生态休闲、历史文化名村,晋城市去年建成6个省级、20个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和2个集中连片示范区……省农业厅人居处处长岳继和告诉记者,他们正在起草《山西省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规范》,建立山西美丽宜居乡村标准。坚持典型打造与集中连片创建、整县推进相结合,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联创的良好局面,宜居示范村示范引领作用正在显现。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在三晋大地上,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队伍迅速成长,“加强作风建设,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干部”专项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农村本土人才回归工程吸引了一大批晋商晋才返乡创业回报家乡,省市县选派近万名优秀干部赴乡镇挂职……刚刚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三农”领域“沉下去、实调研、真服务”活动的临县大禹乡府底村第一书记贾彬良说出了大多数农业干部的心里话:“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只要扑下身子真正为农民着想,解农民所难,就一定会大有作为,也一定会得到农民群众的信任。”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十九大报告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擘画了“三农”的美好未来。眼下,我省《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已经出台,“三农”发展新的生长力正孕育而出。相信不久的将来,在这片生机勃勃的黄土高原上,农业更绿,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本文来源:http://www.altdl.com.cn/chafenshuxian/67761/